<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Rongcheng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Jieyang City

        揭阳市榕城区365彩票官方下载手机_bt365体育投注官网_世界杯365体育关于印发揭阳市榕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揭阳市榕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区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揭阳市榕城区365彩票官方下载手机_bt365体育投注官网_世界杯365体育    

          2021年6月10日         

          揭阳市榕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3月2日区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2021年6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6

          第一节 发展基础 6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2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6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8

          第三章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22

          第一节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22

          第二节 培育发展创新型主体 24

          第三节 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27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28

          第四章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产业强区 30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0

          第二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34

          第三节 推动信息技术赋能 37

          第四节 建设质量强区 38

          第五章 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活力古城品质新区 40

          第一节 重塑城乡发展空间 40

          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 40

          第三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4

          第四节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46

          第五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7

          第六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全面开放格局 50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50

          第二节 推进政务体制改革 52

          第三节 加强经济发展改革 54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56

          第五节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57

          第七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强化振兴发展新支撑 58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58

          第二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60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62

          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榕城 64

          第一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64

          第二节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66

          第三节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68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70

          第九章 推进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71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72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74

          第三节 实施健康榕城战略 78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1

          第五节 加强文化强区建设 83

          第六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85

          第十章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88

          第一节 深化法治榕城建设 88

          第二节 加快建设平安榕城 90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94

          第十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当好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典范96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96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 97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97

          第十二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实现发展蓝图 98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98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99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99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100

        附件:榕城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榕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当好“三个典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产业强区的战略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组织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是引领全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榕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区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前景可期。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发展,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1.3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3.6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6亿元,年均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年均增长7.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94亿元,年均增长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15亿元,年均增长5.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81.3元,年均增长3.89%;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66亿元,年均下降22.82%。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次产业结构从2015年0.59︰50.12︰49.29到2020年0.56︰42.32︰57.12,第三产业比重提升了7.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形成钢铁、新材料、五金不锈钢、微电机和玩具、工艺鞋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大部分新材料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产品在同行业中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工业互联网发展初见成效,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广东盈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为揭阳本土首家上云上平台供应商。商贸服务业经济加速发展,着力打造中部传统商贸、榕江北河两岸美食休闲、北部金融总部经济三大商圈,揭阳市宏兴隆水产市场、胜发蔬菜批发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汽车后市场特色街区、岭南茶文化特色产业街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街、中山骑楼文化古街等特色街区持续打造,现代产业载体汇金中心及中骏·世界城等项目稳步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良好,沿岸码头、仓储等物流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物流配送网络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着,成功培育中山街道、榕东街道两个单位成为揭阳市首批电子商务示范镇(街道)单位。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以来,全区科研资金投入达13亿元;组建3个院士工作站“广东比格莱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阳市灿邦农业有限公司”“揭阳鸿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广东共享创新孵化器有限公司”;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新增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个;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48亿元;申报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共104项(其中省级项目38项,市级项目66项);全区共18家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1项。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至“十三五”期末全区累计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内外连通的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市区“九路一河一桥”项目建设有力推进,揭阳大桥和揭惠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全线通车,望江北路东段、西环城路(含西关路东段)、天福东路榕城段、榕东路、滨江北路、望江南路西段改造工程、美阳路西段及周边市政道路工程、榕江新城环岛已全面交付使用;一批市政道路提升工程顺利实施,望江南路连接段、西凤大桥北侧、榕华大桥北侧交叉口等交通节点升级改造工程,西关路西侧延长段道路改造工程完工,揭惠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进展顺利,建设“四好农村路”9.665公里。全区信息网络建设日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百兆光纤到户,5G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已建设5G基站528个。

          人居环境大幅提质聚集城市精细化管理、细化城市管理责任制,深入推进“创文创卫”工作,整治城市“六乱”行为,启动环卫市场化改革。2017年成功创建省文明城市。2018年向国家、省爱卫会提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申请, 2019年6月通过省爱卫会技术评估,2019年12月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暗访组暗访,2020年9月接受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检查,12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名单公示。中部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基本完工,地块一开始回迁安置,改善棚户区居住条件。“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显着,农村人居环境逐步优化。大力推进公共环境美化绿化,建设小公园绿地16处约7.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益宣传景观小品108座。集贸市场改造提升顺利推进,完成榕华、上义、新河、东泮等4个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农村公厕25座,社区升级改造公厕67座,新建旅游厕所23座,改建旅游厕所13座。新建垃圾压缩站7座、垃圾转运站点86座,环卫市场化改革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十三五”以来,推动榕江综合整治取得新突破,东湖、龙石两个国考断面水质明显提升,国考龙石断面退出生态环境部“劣Ⅴ类国控断面清单”。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全面铺开,仙桥南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试运营,北中南片区建成截污管网约205公里,东环城路(含东风河)排水工程、马山滘和东湖泵站工程全面完工。东风河、揭阳楼后渠2条黑臭水体整治通过“初见成效”验收,申报“长制久清”工作。完成南北滘河、猛水河清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135个自然村雨污分流工程已有129个村完成建设,完成率95.6%,完成管网建设696公里。铁腕治污,完成榕江流域内666宗“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清理整治,建立“散乱污”动态名单275宗。清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66宗。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强化焚烧、禁鞭、扬尘、工业污染源治理措施。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2020年全区民生支出累计达20.04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6.92%。教育事业提质发展,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所,增加学位1.5万个,“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完成全区11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首批各6个分管和18个服务点建设,完成区博物馆建设,新建8块社区社会足球场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1569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场地2.3平方米,列于全市各县(市、区)之前。医疗卫生有效提升,区中心医院升级建设为市级专科医院(市职业病防治医院),完成区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和76家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分级诊疗稳步实施,医疗“一站式”结算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完成签约23万人。2020年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01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14%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139699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7.7万人。消防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成功处置了2016年“2.27”火车站前交通转盘公交车火灾、“10.27”东阳街道鞋厂火灾(东山油站旁)等一系列急、难、险、重救援任务,“十三五”期间榕城区共接处警1095起,其中火灾574起,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521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3月底全区建档立卡分散贫困户共1317户、贫困人口3521人已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平安榕城建设成绩卓着,2017年摘得全国社会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集聚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慢,部分经济指标明显下滑;实体经济发展比较困难,重大项目支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未相适应,经济新动能培育需进一步提速;土地资源匮乏,成为制约产业和城市提质的瓶颈;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两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难度大,污染攻坚任务艰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存在短板,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水平有待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不高,应急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是榕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当好“三个典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产业强区的战略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省市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促进广东省全域高质量发展。揭阳处于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沿海经济带,市委九届全会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滨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产业强市”的定位,聚焦粤东新城、大南海石化产业园、惠来临港产业园“一城两园”,打造中心城区、普宁、惠来三个城市中心和揭西生态示范发展区“三中心一示范区”,推动全市全域“融湾建带”。揭阳市正加大资金投入布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平台及产业项目助力发展,榕江新城、粤东新城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发展机遇一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区将牢牢把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处理好对外开放和对内拓展的辩证关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力世界各国对科技制高点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由酝酿期进入爆发期,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智能时代,为榕城区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契机。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要求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是对经济特区的要求,更是对广东全省全域的要求。我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的决策部署,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革命性再造,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四是强大国内市场机遇国内市场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有利于孕育更多榕城企业;居民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优质商品需求日盛,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稳健增长,为榕城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五是多重政策叠加拓展新空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打造沿海经济带上产业强市”的发展定位。榕城毗邻大湾区城市群,是珠三角核心区与海西经济圈的轴线中心,是两地经贸交流的必经通道,榕城将主动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及沿海经济带建设,主动接受“湾、区、带”的辐射带动,最大程度承接政策红利、产业分工、资源要素溢出,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更多发展资源延伸布局,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面临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及新冠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审慎倾向,增加了我区外资引进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仍在爬坡越坎,制造业、服务业还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大量中小企业守于低水平模仿,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二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竞争激烈“十四五”时期,国家城乡区域发展政策深刻调整,我区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但受“虹吸效应”影响,粤东西北等区域要素资源加快向珠三角等优势区域集聚,区域竞争加剧,为我区汇聚要素资源,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带来巨大挑战。是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更加强烈,目前我区大气、水环境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两个国考断面水质仍未稳定达标,截污、污水治理压力较大。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榕城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榕城将立足揭阳市中心城区使命担当,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吸引力和承载力,妥善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坚决当好“三个典范”,引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按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产业强区”目标,全力加快老城蝶变、新区崛起,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决当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城区的典范,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典范及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典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办好各领域民生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地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着眼于解决制约榕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深度融入“两个大局”中塑造竞争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生产生活生态的全过程,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综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完成,现代服务业中心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产业强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走在前列。

          努力打造高品质城区先行区老城蝶变、新区崛起加快推进,揭阳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和城市更新一体推进,居住品质、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城市能级显着提升,建成一批全市连片改造的“三旧”改造样板,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

          努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显着提升,基本建成全市营商环境最优、市场机制最活、改革探索领跑的先行示范区。

          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成为普遍实践,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比例更加科学合理,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加强,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成为榕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典范。

          努力打造文明城市先行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揭阳古城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榕城历史为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显着加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城市自信充分彰显、城市形象更加鲜明。

          努力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先行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显着提高;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努力打造党建引领城市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清廉榕城建设纵深推进,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平安榕城、法治榕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着增强,城市建设和更新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到二〇三五年,全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区、健康榕城,教育、人才、体育的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榕城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人均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着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榕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1 榕城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15年

          2020年

          预计值

          2025年

          目标值

        2021-2025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1

          GDP(亿元)

          306.8

          351.3

          516.2

         8以上

          预期性

          2

          人均GDP(元)

          54342



          7.5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83.1

          147.2

          237.1

          10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4.9

          216.2

          306.1

          7.2

          预期性

          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170

          46.66

          67.93

          7.8

          预期性

          6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7.5

          7.86

          10.52

          6

          预期性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9.17

          99.22

          0.01

          预期性

          创新驱动

          8

          R&D占GDP比重(%)

          0.8

          0.85

          0.9

         [0.05]

          预期性

          9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4



          23

          预期性

          1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

          0.32

          0.32

          按市要求执行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418

          28081.3

          37579.1

         6左右

          预期性

          12

          劳动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

          2.39

          3.14

          4.0以内


          预期性

          1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4608

          4000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4

          79

         [0.6]

          预期性

          15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1.59

          2.01

          2.4

         [0.39]

          预期性

          1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

          11.6

          11.65

         [0.05]

          预期性

          17

          每千名老人人口养老床位数(张)

          -

          5

          5

          -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8

          单位GDP能耗降低(%)

          3.85


          按市核定

          目标执行

          约束性

          1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3.1

          97

          约束性

          20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24.38

          13.06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2

          粮食安全

          耕地保有量(公顷)

          1611

          528

          按市核定

          目标执行

          约束性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0.64

          0.63

          约束性

          注: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口径在“十三五”期间发生调整。

          2.森林覆盖率数据口径在“十三五”期间将空港经济开发区、磐东街道等行政区域面积划入计算,导致数据前后变化较大。

          3.2015年耕地保有量将视作耕地管理的可调整地类一并进行考核,2020年耕地保有量仅考核纯耕地,考核口径不一致。

          第三章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新跨越计划,完善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机制,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推进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汕头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申报和实施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实现合作项目达百项以上。在科技项目管理、创新人才流动、科研经费管理权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研发项目、知识产权、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开展实质性服务,着力补齐创新基础能力、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通渠道、协同创新体系等结构性短板,逐步解决创新投入总量小、创新水平不高、创新主体不强、创新产品不多等突出问题,推动创新链条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着力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聚焦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沿海经济带产业强市战略目标,围绕坚持古城蝶变、新区崛起发展要求,加快对先进制造、微改造和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实际需要的科技突破。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加快塑料工艺鞋、五金不锈钢、轧钢产业绿色化改造,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从技术源头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激励和市场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导向作用,完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激励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创新。激发企业主体和社会各领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逐步提高(R&D)投入占 GDP 的比例。设立应用型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0.9%,地方财政科技投入额度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5%以上。

          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制定实施重大创新成果转化方案,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建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和个人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强与大湾区科技创新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基地”“科技服务+产业园区”,联合推动建设创新孵化转化平台。积极推进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与我区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我区企业与港澳及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无偿资助等方式,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科研项目储备库,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推动社会资源、企业产业科研技术加快效益转化,建立行业协会主导、政府资助的产品推介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价值。

          加强区域创新合作扩大“双区”驱动发展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构建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主动融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系,提升我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与深圳、汕头等自贸片区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先进地区的自贸片区设立离岸孵化器。推进榕城与南沙等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开展科技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文化旅游等合作。建立完善与大湾区产业互促机制,开展园区对园区、孵化器对孵化器、平台对平台的关联产业带动和合作共建。加强与珠三角地区专业镇精准对接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第二节 培育发展创新型主体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重点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主导产业,支持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成果推广应用,在优势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引进、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建设等方面,建立区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发展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扶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路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计划,完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完善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措施,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培育4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型企业的骨干力量。

          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制定实施区级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有效落实省“中小企业26条”,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措施,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全过程服务链条,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设立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联盟,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转化和维护能力。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加快创新型企业发展步伐。

          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市、区产业体系,建设符合榕城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需求的创新平台载体,加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加强“广东比格莱科技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揭阳市灿邦农业有限公司”、“揭阳鸿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个院士工作站升级和功能性提升建设,联合带动其他技术孵化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基地、创新创业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突出榕城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围绕塑料工艺鞋、五金不锈钢、钢铁、玩具微电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引导骨干企业与中科院、广东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持续创新与成长能力为主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重点依托朝启和共享创新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技术创新、信息网络、质量检测、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科技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2025年,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1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20家以上。

          第三节 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事项,加强各类科技项目的资金、立项、评估、绩效管理。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和个人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制度设计,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普惠性科技政策,制定完善配套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构建科技创新全覆盖的政策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财税、教育、人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政策相互配套、同向发力。加强统筹创新链各环节政策的协调和衔接,强化企业创新普惠性,落实创新企业研发财政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等政策。

          推进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引导银行、担保、创投、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投入科技创新,提升科技信贷增信服务能力。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上市或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票据。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激励保护、培育技术创新市场、统筹协调创新政策、健全创新评价机制,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和制度障碍,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推进一批重大平台与载体建设。围绕知识产权价值生态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机制,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设,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全区创新文化的挖掘与宣传,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包容、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环境。加强科普推广和科学素质教育。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引培计划,深入对接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工程,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围绕服务优势产业和转型发展,突出“高端、紧缺、实用”导向,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千名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推动青年事业发展。推进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动,吸引培育国家“青年计划”“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支持企业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回乡创新创业。健全“人才驿站”运营机制,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指导、项目合作、授课培训等方式,引导人才到我区柔性服务;制定实施“老城蝶变、新区崛起”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加强古城保护活化、主导产业发展、交通等领域引入培育一批专业性人才。试行“周末工程师”等驻点帮扶等模式,为企业提供急需的科技服务。到2025年,引进3名左右领军人才、1个以上创新创业团队,力争再组建1所以上院士工作站和3个以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创新,制定服务监督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创新,打通人才选用政策通道。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制定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区重大人才项目,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分工制度、直接联系服务制度、专家意见直通车制度、科学决策制度、督办落实制度和年度述职制度。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安置服务绿色通道,完善高层次人才家属的教育、医疗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公寓等政府性房源安置等人才安居政策,让人才安居乐业。畅通产学研人才流动渠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互动。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制定覆盖经济社会全面的专项评价办法,奖励一批在我区建设发展中作出贡献的人才。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常态化开展区域内优秀人才选拔管理,鼓励企事业单位以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形式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加大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力度,加强使用管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人才实际需求,保障各类人才安心扎根干事创业。谋划一批创新创业中心、院士团队创新创业驿站、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建设。

          第四章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产业强区

          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沿海经济带产业强市战略目标,坚持老城蝶变、新城崛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业,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点企业为主要抓手,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整合提升榕城工业园区编制榕城工业园整合规划、榕江港区规划、榕江流域码头整合规划,加快构建“一带、一心、五区、N单元”空间格局,依托五金不锈钢、钢铁、工艺鞋等产业基础,优化提升金属制造业、制鞋业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产业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支撑产业,构建“2+2+3”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产城融合的揭阳特色制造金廊。着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以“工改工”改造提升为抓手,下大力气推进村级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土地高效利用和城市品质提升。推动潮东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依托环市南路产业发展带和仙桥河景观绿廊,建设公共仓储、公共厂房、公共展示、公共配套,发展商住商贸,建成通用厂房,打造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服务中心。推动榕东村级零散工业区组群,缩短产业距离,减少产能内耗,优化产业链条,引领企业协同发展解决突破发展瓶颈。加大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不断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积极发挥乡贤纽带桥梁作用,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积极对接珠三角重大产业反向配套。力争每年引进1个年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业项目,5个年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产业关联项目。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业。

          专栏2 榕城工业园整合提升方案

          发展定位

          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沿海经济带产业强市的战略目标,依托现状产业基础,推动金属、鞋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导入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产业,加快培育产业服务、城市服务、生活服务等配套功能,打造产城融合的揭阳特色制造金廊。

          空间结构

          构建“一带、一心、五区、N单元”空间结构。

          “一带”是指环市南路产业带;

          “一心”是指产业服务中心,建设公共仓储、公共厂房、公共展示、公共配套,发展商住商贸和通用厂房;

          “五区”是指紫峰产业区、紫云产业区、产业服务区、紫晖产业区、港口物流区;

          “N单元”是指洋内、潮东、东潮等多个管控单元。

          产业体系

          构建“2+2+3”产业发展体系。

          优化提升金属制造业、制鞋业等2个传统产业;

          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等2个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产业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等3个支撑产业。

          产业布局

          产业服务区依托仙桥河滨水岸线,建设集商务办公、高端商业、城市居住等公共配套为一体的生活服务核心和集公共厂房、公共仓储、公共展示、设计研发、产业孵化为一体的产业服务核心;

          港口物流区以钢铁、沙等杂货运输为主,承接榕江南河城区零散码头功能,做大做强码头物流,打造集码头运输、仓储物流、加工制造、临港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码头物流区;

          紫峰产业区依托至远环保等现状节能环保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材料研发制造,监测装备、固废处理装备制造及节能环保咨询服务等产业,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服务咨询及生活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紫云产业区依托何厝工业园、奎地工业园的现状五金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不锈钢、五金等金属产业,打造金属产业集聚区;

          紫晖产业区依托现状制鞋业打造鞋业研发产贸区;依托现状钢材业,发展高端钢材集聚区;依托宏光镀膜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新材料研发生产区。整体打造集鞋业、高端钢材制造、新材料研发和城市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区。 

          做大做强传统制造业深入贯彻实施《中共揭阳市榕城区委 揭阳市榕城区365彩票官方下载手机_bt365体育投注官网_世界杯365体育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若干意见》,以重大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支持企业采用人工智能设备、装备,加速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实施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固链。推动鞋业转型升级提升,重点加强鞋业生产智能化改造工程,以广东思迪嘉鞋业有限公司与巨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智能生产线为引领,推进鞋业不断创新发展,提高制鞋工艺和质量,形成从原料供应、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鞋业制造基地。积极引导塑料制品业精准对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份额,梳理和整合好生产能力和行业资源,加快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快五金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大力推动金属材料产业向轻金属合金领域发展。加大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力度,完善产业结构,力促微特电机技术升级,探索发展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精密微电机,发展壮大我区微电机产业。鼓励支持轧钢、五金不锈钢产业围绕绿色发展和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技术改造,采用新生产工艺,持续巩固和提升企业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智能节能玻璃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启动智能玻璃及太阳能发电玻璃产业化项目。精准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进高、高上市、创品牌、提存量”工程,支持培育传统行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强化聚集配套,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600亿元,规模上企业发展至3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2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5亿元—10亿元以下企业12家,1亿元—5亿元以下企业100家。

          第二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榕城核心城区的优势,引进大品牌、大企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贸会展、商务咨询、专业服务、金融服务、证券保险等高端商贸服务业,打造城市商贸服务中心、金融集聚区、高端商业承载区、文化创意示范区等高端业态,实现粤东地区总部经济、次总部经济新业态“两轮驱动”。推进汇金中心·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两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建设多元功能的中央商务核心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优化现代商贸中心功能,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推进粤东现金处理中心、中委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销售中心、货运物流平台等项目落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专栏3 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规划建设金融核心功能区,完善市场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和金融平台建设,优化信用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内开设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谋划建设粤东现金处理中心。

          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加强扶持引导,规划建设一批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打造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好园区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人才培训基地、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服务基地,培育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

          大力支持本地法律、会计、咨询、信息技术行业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有专业服务能力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法律、会计、咨询评估等商务服务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或机构的合作,拓宽中介服务业门类,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带动榕城商务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

          积极推进传统商贸服务业升级。全面促进零售、批发、餐饮、住宿四大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体系转变,不断丰富产品及服务内容,将榕城区打造为“揭阳市高品质消费中心”。重点加快零售业升级,大力发展居民服务业,结合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社区,加大社区连锁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终端的社区覆盖率,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运用连锁形式改组、提升传统商业,加快发展服装、家电、食品、药品、建材等专业连锁。瞄准中大型零售企业,引导其在业务、服务、运营及营销等多方面升级发展,促进传统零售向现代零售转型。积极发展采购型专业市场,瞄准揭阳市及周边市、县钢材、家居、建材、五金不锈钢、茶叶、水果、水产等消费品市场需求,引导钢材城、家居精品装饰城、建材城等专业市场向信息化、主题化、体验化升级。完善多层次住宿体系,结合榕城区高品质消费中心定位,重点发展以品牌高端酒店为引领、连锁商务酒店为骨干、特色民宿为延伸的住宿体系,提升接待能力和居住体验。加快培育特色餐饮品牌,加快快餐连锁规范化发展,完善星级酒店餐饮,布局一批特色餐饮网点。大力挖掘和培育揭阳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以特色街形成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餐饮企业,打造特色美食街区。

          统筹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完成揭阳古城4A景区建设,将古城打造成潮汕历史文化展示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商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古城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加快建设集旅游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公园、休闲观光、养生宜居、高端游艇特色展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旅生态度假区。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旅游景区,促进文化特色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古城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揭阳民俗和重大节日开发舞狮、青狮、南枝拳表演、赛龙舟活动、“行彩桥·翁仔灯”、出花园、潮剧潮乐等特色文化项目,展示揭阳民俗文化。利用揭阳学宫、竹林村等红色文物遗址资源,把红色旅游与活力古城相结合,深度挖掘红色旅游价值。依托钟厝洋村、东乡村、祠堂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及西岐村、篮兜村、山前村、东泮村、旧寨村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榕城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因地制宜,开发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和民俗娱乐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具有浓厚潮汕风情的“村落游”品牌。加强“青山绿水,古风遗韵”榕城区乡村一日游推荐线路宣传推广,谋划开发榕江北河两岸景观和游轮日夜游、“榕江十八弯”、古城水道游船运营等旅游项目,串联榕江风情游、乡村生态游,开辟榕城精品二日游路线。服务好粤东冰雪世界项目建设,打造成为粤东旅游休闲打卡地。

          第三节  推动信息技术赋能

          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推动先进制造云服务平台建设及工业大数据的集成运用,鼓励传统优势企业“上云上平台”。对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榕城制造”向“榕城智造”“榕城创造”跃升。

           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以平台为交易核心的“互联网+服务业”,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家政、幼托、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兴服务领域,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网络教育、知识付费、远程协作和数字化管理等平台经济业态。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大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

          积极发展“互联网+”物流业。依托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强物流技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支持物流企业发展B2C、B2B垂直电子商务和供应链金融、咨询、信息管理等增值服务。重点发展工业物流、商贸物流和物流信息服务,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完善物流功能,形成体系完善、配套健全的现代物流集聚区。鼓励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物流企业联盟、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新模式。推动传统物流活动向信息化、数据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相关信息的开放共享,夯实“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的信息基础。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产业。支持软件服务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和融合创新。发挥信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伟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讯网络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更多信息科技公司、信息科技项目“上云上平台”。大力发展咨询设计、软件研发、数据服务、系统集成、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产业,大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我区更多信技企业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广东省“双软”企业。

          第四节 建设质量强区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标准、检测、认证专业机构,支持因博检测、思迪嘉等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由我区鞋业企业主导制订的《聚氯乙烯塑胶凉鞋、拖鞋》行业标准加快制订完成。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大中型骨干企业,提升重点领域上下游产业标准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依托检测机构、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深入分析产品质量、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性贸易措施等,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构建现代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控制、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涵盖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制度。

          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品牌标准化建设,打响榕城制造品牌。加大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推荐、培育一批国家级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示范企业。设立工业品牌创新引导资金,支持鼓励工业产品创新品牌,组织企业争创“质量标杆”,支持优势企业申报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推广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在线质量检测控制等具有两化融合特征的管理技术。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推广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支持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标准协调、创新协同、业务协作、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链提质升级。

          第五章 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活力古城品质新区

          坚持老城蝶变、新区崛起,重塑城区发展空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美丽和谐、富有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宜居城市。

          第一节 重塑城乡发展空间

          加强与市级沟通协调,结合揭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根据我区城市定位、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强化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三条控制线”刚性约束,争取预留一定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功能用地及一定的产业发展用地,把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布局与管控融为一体,实现全区发展空间“一张蓝图”管理,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

          推进古城保护。围绕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推进古城遗址遗迹保护活化。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多方论证,形成揭阳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策划方案,为古城活化利用提供方向指引,编制《揭阳古城保护规划》、《揭阳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策划建议书》、《揭阳古城文化业态规划引导管理意见》。持续加强区内文物普查,抓紧编制《揭阳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传统街区和重点文保单位保护修缮,重点保护好揭阳学宫、禁城、双峰寺、丁日昌故居、赐书楼等历史建筑群。着力打造中山路、西马路、石鼓里及东门街东段等4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历史特色风貌,凸显“三山两水一古城”的“东朝西市”的城市布局和山水古城空间形态。

          提升古城品质。厘清古城历史文脉,彰显千年历史古城,推动古城特色街区建设,发展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城民俗文化区、特色民宿客栈专区。围绕“雅致、市井、雅居、复合书店、城市展厅+综合游客中心”定位,提升好学宫片区、城隍庙片区、骑楼片区、藏书阁、南浦渔歌等重要节点。围绕“五门三滘二十四巷”的古城脉络,推进古城街区水系整修,对南北滘河、猛水河、马山滘、莲花心内河等进行生态修复,坚持水岸同治,持续推进岸边绿化美化,提升古城通廊景观,再现“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水城风景。完善老城区公共服务配套服务,建设小公园、小绿地等休憩空间和景观节点,以“绣花”功夫推动老城区内涵式发展,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使古城换发新活力。

          打响古城品牌。挖掘揭阳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完善古城功能、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响“揭阳古城文化游品牌”。推进揭阳古城4A景区建设,以南浦渔歌为重点打造潮汕历史文化展示厅,大力挖掘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揭阳民俗和重要节日做好“行彩桥”“出花园”等重点民俗活动,进一步擦亮“青狮”“行彩桥・翁仔灯”和南枝拳等特色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古城文化。整合学宫、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串起古城红色印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赋予古城旅游新内涵。开展“古城老味道”特色美食评选活动,广泛推广各类特色民俗小吃,更好地彰显古城民俗风情和人文气息。以西湖公园为基础,加快建设集旅游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公园、休闲观光、养生宜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旅生态度假区。谋划开发榕江北河两岸景观和游轮日夜游、古城水道游船运营等旅游项目。

          专栏4 建设活力古城项目

          南浦渔歌(城市

          展览馆)

          在西区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游客接待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博物馆、票务室、档案室、影视厅、潮汕名人馆、警务室等功能;东区设置特色商业街区,配置餐厅、工艺品、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公共广场兼具自然灾害及医疗应急备用场所。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提升

          中山路、西马路、东门直街、石鼓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丁日昌纪念馆、进贤门等重点文物单位周边及涵盖区域,利用对两侧现有的公管房、旧厂房及地方特有的古厝进行改造加固,打造古城民俗文化区,特色民俗业态专区,结合古城人文、古城建筑特点、生态环境,运用传统雕刻艺术及手工艺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作为发展民俗主题,提升宜业条件,打造具有揭阳古城文化特色的文化步行街、特色餐饮街区。

          老旧基础配套

          设施改造

          采用微改造的形式,以增加绿化面积,形成市区绿岛功能,逐渐“绣”出古城的历史。改造禁城路、史巷横街、环古城路内侧整治,打通环城内路,因地制宜,利用边角、空地建设绿化景观小公园、做好“三线”落地、路面修补、墙面修整、地下排水沟的疏通工作,建好民生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宜居满意度。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建设

          对已发现的大量红色文化教育场所、祠堂、纪念馆、花园、书斋等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物,前期中山路建设发掘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对现存红色教育点、文物、古建筑、古树、古迹进行排险抢险和修缮。

          古城东入口及核心区建设工程

          修建以地标性建筑进贤门为核心的进贤公园,以进贤门城楼为核心,以东护城河为纽带,打通楼前的河道,优化周边环境,优化交通组织,突显进贤门城楼的地标性标志建筑,完善古城核心区与东部城市更新项目协调过渡,同时对百货大楼周边、思贤路两侧、观音仔街两侧、学宫广场进行更新改造。

          古城绿道水文化步行街建设

          包括榕江南河左岸(钓桥河至东门渡口段)、榕江北河右岸(吊桥至东方河出口段)、内护城河、玉滘河、猛水河及其支流;沿南北滘河、方厝前河等溪河实施水体生态建设,拆除两侧乱建物,拆除填埋古城河、溪、湖等地方影响古城水系的房屋搭建物,对部分古建危房进行改造加固,打造提升宜游条件,打造古揭阳水文化、水历史、水故事集中的绿道水文化步行街和古城水道游船运营。

          古城综合服务区停车配套设施

          安装三排三层停车库,配套古城公共设施;建设古城历史文化、红色教育宣传展示场所。

          古城特色餐饮

          街区

          充分利用古城的主要街区,规划建设特色餐饮展示区、特色餐饮创意园、特色餐饮文化区、特色餐饮体验区等功能区域,培育具有揭阳各类特色品牌餐饮单位和各类烹饪师傅,把揭阳古城特色传统餐饮作为古城名片。

          西湖文化旅游

          项目

          占地1000亩,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文物为前提,把现代建筑和古典元素、生态自然等进行有机融合,建设集旅游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公园、休闲观光、养生宜居、高端游艇、特色展览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旅生态度假项目。本项目致力于打造出“岭南水乡”的效果,形成揭阳的新亮点,树立榕城新形象,增强城市功能,使新区改造建设和古城保护活化有机结合,拉动新业态形成,推动良性发展。

          第三节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城区保护提质。着力做好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加强传统街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大力推动揭阳古城特色街区建设,持续推进古城水系治理修复和岸边绿化美化,加快完成揭阳古城4A景区建设,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业。

          加快推动新区崛起。推进榕江新城建设,以榕江新城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加快推动汇金中心·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两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商贸会展、金融集聚区、高端商业承载区、文化创意示范区等高端业态,尽快形成现代化城市中心城区。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全力推进新河社区“三旧”改造,连片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潮汕特色宜居示范区,成为揭阳市首个连片改造的旧村示范样板。加快旧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做好中部片区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启动侨社、沙港、梅兜、望龙头片区旧城改造。推动群信汇、东兴埔上“三旧”改造,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高效配置。推进马牙、飞燕、榕湖、天福等老旧小区改造,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整体形象。

          打造南部工业走廊。立足仙桥、梅云作为我区工业基地定位,以榕江港为依托,深化与广州港集团合作,整合串联港口码头资源,打造榕城产业发展带,夯实榕城工业实力。以推动村级工业园“工改工”改造提升先行点为牵动,加快推进榕城工业园改造提升,推动产业向环市南路沿线成园集聚。以潮东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突破口,推动区现有优质企业及潜力创新企业落户入园,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标准化厂房、主题会展、人才公寓和商务楼宇,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做好产城融合、经营城市文章。逐步配套完善南部片区道路、供水管网、治污、堤岸、电力、燃气工程等民生公共基础设施,谋划建设物流货运平台,促进产业业态提质。

          专栏5 榕城区“十四五”时期各街道发展布局

          活力古城—西马、中山街道:围绕古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好古城保护活化与利用,推进活力古城项目。

          新区崛起—榕东街道:积极推进汇金中心·万达广场、中骏·世界城两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打造金融集聚区、高端商业承载区、文化创意示范区等高端业态,尽快形成现代化城市中心城区。

          城市更新—榕华、新兴街道:加快旧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做好中部片区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启动推进侨社片区旧城改造,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高效配置;推进片区水电路气等设施更新配套,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

          城市更新—东升、东兴、东阳街道:全力推进新河社区“三旧”改造,连片提升城市功能,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核心区、潮汕特色宜居示范区,成为揭阳市首个连片改造的旧村示范样板。加快旧城区城市更新步伐,启动沙港、望龙头片区旧城改造。推动群信汇“三旧”改造,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高效配置。启动马牙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

          工业走廊—梅云、仙桥街道:以榕江港为依托,深化与广州港集团合作,整合串联港口码头资源,打造榕城产业发展带,夯实榕城工业实力。以推动村级工业园“工改工”改造提升先行点为牵动,加快推进榕城工业园改造提升,推动产业向环市南路沿线成园集聚。以潮东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突破口,推动区现有优质企业及潜力创新企业落户入园,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标准化厂房、主题会展、人才公寓和商务楼宇,促进工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做好产城融合、经营城市文章。逐步配套完善道路、供水管网、治污、堤岸、电力、燃气工程等民生公共基础设施,谋划建设物流货运平台,促进产业业态提质。

          第四节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以网格化管理和路长制为抓手,推动实施联合执法机制,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公厕升级、垃圾压缩站(点)等工作实施。建立健全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完善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进一步规范商业街、饭店餐厅、集贸市场经营秩序,鼓励向新潮流、精品化发展,打造城市更新改造新亮点。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实施智慧停车、分路段分时段禁停等管理机制,探索建设立体智能停车场,推进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落实街道、社区责任,依托媒体宣传、志愿服务、监管服务“三个载体”,积极营造“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浓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卫氛围。

          规范城市建设秩序。严格落实在建违法建设工程分类处置措施,按照全区违法建设治理“一张图、一本账”,持续开展违建拆除集中攻坚行动,推动触碰生态红线、占用基本农田等恶劣违建全面清零,坚决完成违法建设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常态化核查和动态监管制度,全面落实“零报告”制度,牢牢守住违法建设“零增长”红线。以金碧尚都、汇金华庭处置为突破口,坚持一宗一策,依法依规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决遏制小产权房,全面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快智慧榕城建设。充分发挥5G、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建设榕城区智慧综合指挥平台,利用互联网、5G视频等技术构建立体监测感知采集体系,掌握全区应急、交通、停车、排水、排污、水利等全部信息资料,并将所有数据纳入综合指挥平台综合管理,构建全区城市“管理一张图”,实现全区应急、交通、停车、排水、排污、水利等从传统分散的管理模式向智慧体系支撑下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变,为榕城区城市管理保驾护航。全力推进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智慧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榕城。

          第五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做优做强屯埔花木等苗木、水果、蔬菜传统特色产业。实施名优特新农产品创建活动,培育创建一批农鲜产品、农特产品、特色农庄,加速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打响区域农产品品牌。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1-2个,提高农业良种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1.31万亩,产量稳定在0.63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农业集约化水平、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监控。加强生猪屠宰检疫,强化屠宰企业监督。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积极扶持发展加工、市场、信息和种子种苗四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发展农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贩销队伍,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促进农业与商贸业联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用活各类涉农资金,大力推广应用“农民工匠”法,建好“四好农村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村民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重点,街道综合交易市场为基础,各类农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持续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雨污分流、垃圾处理、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古村落普查保护,大力推进特色乡村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竹林、云光、西岐、钟厝洋、山前等一批美丽乡村品牌,重塑水乡古村风韵,做活“水字文章”,让田园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强化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创新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路径,加快集约化经营进程,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到2025年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率达40%以上。理顺农村集体组织管理体制,盘活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围绕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变。健全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保持财政投入力度稳定,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防止返贫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救助基金。

          第六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全面开放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聚焦重点、紧盯实效,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推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激发榕城发展活力。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对内对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国有企业聚焦实业主业做强做大做优。逐步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运作机制。协同民营经济改革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落实现代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促进预算与项目库相匹配,强化项目管理硬约束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问责,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加快“数字财政”建设,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提升财政管财理财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性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支持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实信贷风险缓释机制建设,提高小微企业首贷及信用贷比例;推动信用数据联通省市数据库,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和供应链低成本融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争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民生支付互联互通体系,促进与“双区”多边合作。

          深化政府投资基金运作市场化改革。积极引入省市投资基金在我区设立子基金,研究设立区级专项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好省市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有效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健全市场配套发展体系,鼓励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投开展业务,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协调区域平衡发展,培养与引进资本市场管理人才,提升市场运作水平。

          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土地征收整备,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用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加强要素价格管理和监督,贯彻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第二节 推进政务体制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乙方思维”,深入实施市《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若干意见》、《促进产业发展“1+1+12”政策体系》和《揭阳市榕城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持续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减少微观管理事项和具体审批事项,让群众办事“更便捷”,鼓励创新政务办事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扩大外贸市场准入,促进民间投资,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支持各类企业融通发展。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完善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和“一窗受理”功能集成,探索准营事项“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推行“容缺受理”,实行“6+X证照联办”,确保实现开办企业1个环节0.5天内完成,其他准营事项1天办结。推进企业退出制度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和审批服务便民化,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加强简政放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强“粤系列”移动应用普及,持续深化减证便民,切实做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新型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对应市级数字政府建设体系,加快大数据平台应用,完善政务数据系统运管机制,强化“数字政府”建设数据支撑,全面推动政务服务、营商环境、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政府运行等领域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完善全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加强数据统一通道建设实现共享,全面升级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能力,深化政务协同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数字化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探索特色政务应用,统筹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全要素、智能化的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推进榕城区档案馆二期工程改造扩建及数字档案馆建设。充分应用5G、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水、电、能源、交通、安防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实现对城市治理各项事项的集成化、协同化、闭环化管理,构建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治理格局。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对接广东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全面厘清单位职权,划定权责边界,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不断推动审批事项向基层下放延伸,增强简政放权的针对性、协同性、统筹性。

          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大放权力度,推进适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街道一级,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街道职能,推动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加强数据平台系统建设和开发工作,力争实现全流程网办。加强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和数据在线核验,推进事项网上办理常态化。全面推行工业项目用地清单制、供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扩大联合测绘、审图和验收覆盖面,探索全面取消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减少审批流程,整合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有效数据共享。

          健全市场监管治理机制。完善网络市场规范体制,促进网络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全力营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坚持公平公正监管原则,加快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监管手段,突出重点监管,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以食品药品疫苗安全为重点,健全统一权威的全过程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立以质量监管为重点加强违法惩戒。坚持做好诚实守信市场环境。

          第三节 加强经济发展改革

          推动民营经济改革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稳定和不断壮大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努力营造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粤商通”平台提供一站式涉企政务信息服务,为企业办事提供更多便利。激发和弘扬新时代潮汕经商精神,建立榕城商人联盟,不定期组办世界榕城侨商大会。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用好政府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增信服务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问题。开展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行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创新招商引资改革。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改变传统招商模式,实行产业发展定位招商。围绕发展总部经济、商贸中心、村级工业集聚区主要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企业招商,突出以创新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靶向招商等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拥有行业关键技术、符合我区产业体系建设需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实行多元招商模式。构建智能招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多元招商。探索开展平台招商、市场化招商、国企招商、网上招商、点对点招商、精准招商等,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培育发展招商引资队伍。实行“体制内+体制外”招商队伍建设,建立同工同酬制和专业人才制,探索运用“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模式,制定能人行动,推出高新技术招商岗、文化旅游业招商岗、金融业招商岗、现代服务业招商岗等岗位,定期培训考核,打造招商实干型专业化招商队伍。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与国家征信系统相对接,落实和完善征信制度机制,构建区级征信政策规章体系,加强联合征信平台建设管理,利用“粤信用”APP建立榕城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站式”掌上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推动社会信用与经济、社会民生捆绑发展,促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信用环境,提高经济市场发展水平。持续做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的归集、公开公示工作。

          第四节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粤东都市群建设。加强与揭东区、普宁市、潮州市等周边县区、城市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社会治安联合执法,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信用等互鉴共享,共同打造粤东优质都市圈。加快推进我区交通项目建设,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建立“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加快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推进榕江、练江、枫江综合整治,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要素,主动接受经济特区辐射带动,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产业、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协调共建沿海经济带。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引入港澳优质服务机构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建面向粤港澳的企业孵化基地和青年创业中心,打造优质生活圈。建立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产业协作机制,引导珠三角地区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以多种共建模式在榕城区实体化和产业化。大力引进大湾区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企业,推动工艺鞋、玩具微电机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飞地园区”,开展“飞地经济”合作。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要产品库建设。引导开展境外投资,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德(欧)等重点国家地区合作。推进五金、鞋类、塑胶等领域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生产基地,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效消化过剩产能。鼓励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开展合作开发。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和中介咨询联系,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推动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完善“走出去”项目效益和风险评估机制,协助企业搭建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投资环境、税收、融资、项目风险等综合信息服务。

          第五节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严格贯彻落实《新外商投资法》,取消外商投资备案,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优化外商投资软环境。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加强对中央、省、市、区各级外商投资及其他惠企政策宣贯力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同等国民待遇,帮助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企业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支持。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围绕重点产业,加强与国内外投资促进机构、驻外机构的合作,着力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外资项目,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推动创新招商方式,开展地快招商、园区主导产业招商、乡贤反哺招商、中介招商、展会招商和网上招商。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洽谈会、经贸交流会、产品展销会及秋交会等。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对外贸重点企业帮扶力度,发展一般贸易支柱企业,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提升一般贸易比重。健全贸易促进体系,培育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依托揭阳市跨境电商产业园、揭阳市电商行业协会,大力支持、服务引导外贸企业利用“互联网+外贸”国际贸易模式做大跨境电商份额,实现外贸稳定增长。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在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拓宽港澳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快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积极开展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电子商务等线上服务业务。稳步发展国际商贸、国际会展、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国际教育、体育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

          第七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强化振兴发展新支撑

          以有效需求引领带动高质量供给,加快有效投资补短板弱项,培育壮大消费主体,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协调共进,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一节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精准加大补短板力度。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强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加大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建设力度,尽快启动榕城区特色乡村项目、榕城区“万里碧道”工程、榕城区加油站建设项目等工程。加快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投资,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应急物资储备等短板领域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聚焦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等领域,大力提升城区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加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积极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落后和过剩产能的新开工建设和投产重大项目合理用能。协调督促各有关方面加快办理投资项目审核程序,提高用地、环评等手续办理效率。扎实做好征地拆迁、水电接入、资金落实等准备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加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力度,保障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

          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破除民间投资进入补短板等重点领域的机制障碍,优化民间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市群建设,并加大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力度。重点在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要求、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模式创新潜力大的项目,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对学校、医院等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优先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

          第二节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对接空港、铁港、海港骨干网络,推动城际轨道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交通一体化,建设高水平互联互通的区域中心枢纽。全力服务好揭惠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建设;加快推进仙彭路、西洋路等项目建设,加强万达广场与榕东的交通联系;推进东环城路建设、改造进贤门大道、榕华大道等一批“破损路”,优化榕城老城区主干路网;积极推进环市南路、望江北路、望江南路等项目建设,强化仙桥河两岸的交通联系、提高望江北路作为榕城区东西向贯通主干道的集散作用;积极推进阳美路北延线(梅三街)、紫陌路等项目建设,优化榕城西部及仙桥片区南北向骨干路网,提升道路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北环路(榕城段)道路建设、科技大道及北延线、阳美路北延线、望江北路西延线、义和路等主次干路建设,加强榕城与揭东、揭西、空港经济区的交通联系;加快推进揭阳港榕江港区码头改造升级,提升榕江港区货运吞吐量和综合运输效率,打造榕江“黄金水道”。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揭阳市加快5G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高速光网、IPv6、5G网络、移动互联网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到2022年底,全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加强5G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5G应用示范场景,推动建设面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场景验证平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在不锈钢、钢铁、工艺鞋等领域,建设低时延、高宽带、广覆盖、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到2025年,力争完成1个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5G在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能源供应为重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优化完善主网,做强配网,提高电网输电能力,降低电网运行风险,建设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电网,实现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完善加油站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榕城区加油站项目建设,满足本地用油需求。加快形成通达全区的天然气主干管网,积极推进仙桥梅云片区天然气供应管网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电网络,形成覆盖全区出行范围的充电网络布局。继续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能源惠民水平;强化能源运行安全管理,着力提高运行调节机制。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防洪、供水、生态修复和信息化等,加快补齐水利建设短板,加快实施江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完善大中小河流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推动水利设施提质升级,构建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谋划城乡内涝治理工程和紫峰山截洪、黄岐山截洪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推进古城水系治理修复及中小河流治理,提升城乡水利服务水平。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建设仙梅片区供水工程,强化水资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升农业用水灌溉水平。健全完善各级水源地保护设施,加强应急水源管理,确保城乡供水长效稳固。

          第三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巩固提升传统消费。着力拉动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增购、换购和市场下沉,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优化家电等产品供给智联各结构,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居住类产品消费质量持续提升。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充分挖掘农村居住类消费潜力,推动农村家电家居消费升级迭代。

          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推动实体商业创新发展。巩固提升传统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积极引导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

          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滨河旅游小镇、粤东冰雪世界、西湖文化旅游、揭阳活力古城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优化旅游市场资源,加快旅游和文化、体育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掘揭阳文化精髓,培育优质文化产品和品牌,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足养老服务业发展短板,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支持发展家政企业,加快推进家政进社区。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着力增加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有效供给。

          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推动实体商业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网络消费、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模式,鼓励和支持消费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大力发展“智慧+”服务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等商贸新业态。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带货、社交营销、云逛街等方式繁荣居家宅消费。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满足健康养老托幼消费需求。

          持续完善消费软硬环境。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建设一批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改造提升一批步行街、美食街和老旧小区,完善便民消费网络。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开展“诚信消费示范商圈”和“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优化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宜居榕城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立健全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长效机制,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榕城。

          第一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健全生态环境分区分级管控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空间管控边界。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健全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合理调整村级工业集聚区布局,完善优化榕城工业园产业工程,加快推进潮东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榕江流域污染行业企业入园管理,加快淘汰不符合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要求的污染企业。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绿化养护管理,落实好《榕城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工作方案》,保护好黄岐山森林公园、紫峰山森林公园等生态基地。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提升森林资源培育管护水平。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促进森林资源“绿富美”。推进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分级体系。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统筹抓好矿山生态修复,落实企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责任。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种地养地结合。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系统,完成生物种质资源收集入库。落实陆源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森林碳汇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植树造林,持续提升城区森林覆盖率。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以黄岐山、紫峰山等山脉为主,实施残次林改造,加快构建市区生态屏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为核心,见缝插绿,加快推进黄岐山、紫峰山森林公园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小森林”建设;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市政道路、乡道为主线,大规模开展沿路植树活动;以村庄公共休闲绿地、绿化景观路建设等为建设重点,整体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和维护,开展新一轮国土绿化行动,添置和配置公园、绿地、文化设施等一批“城市家具”。

          第二节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持续改善水环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做好水土保持,确保饮用水源安全。突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加快推进榕江流域支流(河涌)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全力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举全区之力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及榕江龙石东湖国考断面达标攻坚水环境治理工程、古城水系治理、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农村内河治理工程,确保龙石、东湖断面稳定达标。实施水环境系统共治,加快建设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推动水生态扩容提质。高质量推进榕城区“万里碧道”、仙桥街道水体综合整治及景观提升及中北片区水环境治理等工程,优化北河、南河、仙桥河“三河六岸”小森林景观,打造滨水森林生态长廊。

          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坚决打赢大气质量改善攻坚战,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大燃煤锅炉及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整治,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供应。严格控制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高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项目建设,强化各地涉VOCs排放企业监管,确保废气达标排放。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路面扬尘污染、码头扬尘污染、露天焚烧及烟花爆竹管控措施,推动臭氧和PM2.5协同管控,提升污染天气应对能力。积极发展绿色交通,鼓励清洁能源车辆、船舶的推广使用。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落实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加强用地分类管理,加快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科学的种植制度和生态农业体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化肥、农药和类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使用。有序推进部分塑料制品的禁限工作,加快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和模式。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及监管机制,推动实现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工业废物、畜禽养殖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理处置率100%。制定存量垃圾治理方案,推进生活垃圾存量治理。开展“不留白色污染”主题宣传活动,提升群众防治白色污染意识。

          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仙梅片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促进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全覆盖,落实管网收水网格化排查,实现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进水浓度达标。积极推进农村雨污分流“毛细血管”建设,加快推进仙桥、梅云、东阳、榕东、东兴街道雨污分流完善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升级改造一批城乡公厕。加快推进榕城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第三节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全面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重点高耗能企业节能监管,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扎实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实施节能环保产业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产品和装备设备的研发。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企业自愿性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环境服务综合体,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综合发展。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划定,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和拆旧复垦工作。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规模,统筹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乡等领域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设“无废城市”。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引导消费者购买各类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加大力度推广应用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消费激励措施。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照明和节能高效产品,培育节约生活新方式。

          推动绿色制造升级。加大工业绿色工艺、智能化改造,重点提升印染、金属生产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优先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轻工、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鼓励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工业互联网发展为契机,鼓励企业共享利用生产资料、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加快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探索搭建企业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全面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加快建立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规划建设一批成规模、上水平、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推动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带。探索推动多层次环境实验室和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污染整治投融资机制。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推进生态建设,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党委政府、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性改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实施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绿色决策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注重重大开发和重大项目决策中环境、资源等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惩戒。推动建立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提升环保应急管理处置能力,确保生态安全。

          实施严格环保准入制度。依据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规标准、环境准入标准,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项目。严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准入门槛,严格涉重金属行业污染准入。推进完善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严格限制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资的项目;严格控制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项目准入与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从源头预防和减缓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

          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加快建立(完善)归属清晰、全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严格的用途管控,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建立健全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积极争取碳排放试点,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水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九章 推进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突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竞争软实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功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强失业监测,健全就业服务台账,建立重点群体就业统计制度。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制度,每月至少进行1次跟踪调查,定期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服务,推介就业创业政策和职业培训项目,对其中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加强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提供用工指导、政策咨询、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和指导。积极组织开展“南粤春暖、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拓宽灵活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占现有职工比例下调为20%,职工超过100人的比例下调为10%。扶持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创业就业。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县以下返乡创业用地,支持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村创新创业和返乡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加强返乡创业重点人群、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等培训培育。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公开招聘一批乡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充实基层服务力量。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满足不同人才培训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实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高质量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培养各种新型实用技能人才,解决我区人才短缺的问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新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调整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适时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推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等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力争到2025年末,实现农民工和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100%,涉及职工权益的重要事项实施集体协商达100%,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技术、管理等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着力构建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推动辖区内每个街道建设一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挖掘发展村集体办幼儿园,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鼓励国有资产举办公办幼儿园,积极推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工作,增加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进一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和规范化幼儿园比重,到2025年公办园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2%。到2025年,新(改、扩)建街道中心幼儿园或村(社区)集体办幼儿园一批,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办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共享。巩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成果,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中小学入学制度。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体制,精准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继续领跑全市。加快推进揭阳华侨双语学校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增学位、提质量、促均衡,计划投入资金超5亿元,新建红旗小学新校区,改扩建真理中学、运通学校、北门小学、椟松学校、淡浦小学、玉浦小学、玉城潘祝小学、蓝兜小学、夏桥小学、群英小学等13所学校,预计可增加学位9720个。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五年保留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以上,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100%。

          推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大力实施高中阶段攻坚计划,不断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内涵。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适应新高考改革,深化课程与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鼓励和倡导学校根据实际和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做到校校有特色,力促邱金元纪念中学成为省一级学校。到202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以上,高考成绩再上新台阶,建立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多模式、多取向、开放型的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新格局。

          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全面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学龄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服务,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为特殊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提供完善的制度空间与人文关怀。办好“榕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托底工程,采取措施,切实解决残疾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入学问题,确保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低于98%。

          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大力实施“扩容、提质、强服务”行动计划,以培养与先进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导向,力促揭阳捷和职业技术学校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升办学内涵,加快推进捷和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扩建,不断推进设备配套、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至2025年,形成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的高品位专业群,并打造1个以上在全省叫得响的品牌专业,在粤东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实施教师队伍深化提质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队伍素质。推进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中小学教师对外交流、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和交流轮岗。到2025 年,实现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达80%,新增市级名校(园)长2名,名教师、名班主任各6名。

          专栏6 榕城区“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1.新建及改扩建重点工程。规划新(改、扩)建街道中心幼儿园或村(社区)集体办幼儿园12所,新增优化公办学位2400个。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

          2义务教育重点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力增学位、提质量、促均衡,计划投入资金超5亿元,新建红旗小学新校区,改扩建真理中学、运通学校、北门小学、椟松学校、淡浦小学、玉浦小学、玉城潘祝小学、蓝兜小学、夏桥小学、群英小学等13所学校,预计可增加学位9720个。

          3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及使用,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4实施教师队伍深化提质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教师队伍素质。推进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促进中小学教师对外交流、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和交流轮岗。到2025 年,实现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比例达80%,新增市级名校(园)长2名,名教师、名班主任各6名。

          第三节 实施健康榕城战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揭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榕城区中心医院)扩容迁建、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建设等项目,提升区级医院医疗卫生能力。规划建设榕城区发热门诊。借助古城改造、旧城改造、新建小区等契机,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提档升级。优化全区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创新医联体、医共体、合作办医等形式。规范社会办医,发展远程医疗、网络医院。持续深化和全面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健全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报告网络,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突发急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和隔离病房建设,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配齐配足设施设备和医疗物资,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全区疾病防控系统服务和管理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和管理,促进分级诊疗,保障群众用药公平可及,进一步调整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治理药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制,加强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内控机构建设,落实协议管理、费用监控、稽查审核责任,实施跨部门协同监管,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监督检查常态机制,实施大数据实时动态智能监控。健全医疗保障社会监督激励机制,完善欺诈骗保举报奖励制度。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大力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强化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鼓励连锁经营。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区管街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医保对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服务项目报销比例。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实施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儿科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改善妇女儿童营养状况,加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保健。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建立健全职业病综合防治机制,开展重点职业病危害监测,加强重点职业病诊断治疗。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优化整合资源,重构管理服务体系,科学整合服务项目,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加大对计生家庭经济扶助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与普惠政策衔接。促进补偿型利益导向政策向发展型利益导向政策转变。稳妥有序实施生育政策,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推进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网络、活动展示和服务支持四大网络建设。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新增建设一批社会足球场和个社区体育公园。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提高场馆开放率,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以场馆为阵地,以大型体育活动为龙头,利用传统节日、体育节精心组织体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组织开展马拉松、赛龙舟、体育运动会等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体育组织,继续引导条件成熟的社区成立社区一级老年人体协。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积极培养选拔体育后备人才。精心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赛事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棋类、武术等体育活动。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落实推进社会保险工作。健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25年末,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对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实现编制范围内应保尽保。巩固和推进职业年金实账积累,增强职业年金的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多重保障功能,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医疗保障省级统筹,实现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参保缴费、待遇标准、基金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六统一”。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完善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等待遇申领发放政策;完善非劳动关系群体参加工伤保险办法,妥善解决特定人群的工伤保障问题。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推动社会保障办理事项便民化。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规范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社会救助对象定期核查机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救助帮扶。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慈善组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市区殡仪馆、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殡葬消费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快速发展。

          推进退役军人事业发展。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级光荣院,落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养老、医疗、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方面的优待措施。全面创建星级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规范各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软硬件设施。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保护修缮好榕江公园、竹林烈士纪念设施,黄岐山、塔仔陵、马士存烈士陵园,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导向。落实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税收减免、金融服务政策,培训教育提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优秀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研究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的可行性,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可持续、能循环的住房保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在建棚户区安置房建设。推进公积金管理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第五节 加强文化强区建设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利用,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发展规划,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仙桥街道马士纯烈士墓、梅云街道“竹林红色根据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建设提升、文化传播和规范管理等工程,完善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加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进阵地、队伍、项目、制度建设,打造学习传播理论坚强阵地。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发挥各类平台阵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面向全区人民、聚焦青少年,组织开展系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级影剧院、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区博物馆的备案;推进街道综合性文化站全面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完成所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加快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推进总分馆制开放服务;力争到“十四五”末,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推动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面达到省二级站建设,按照“五个有”标准全面建设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力争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以上。文化旅游信息共享服务网点覆盖每个行政村;争到2025年底,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依托社会力量建设国防文化主题公园,改扩建老年活动场所,完善社区体育公园、小型足球场等基层文化体育设施配套。

          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构建科学的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代生活题材、华侨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等作品的创作。提升文艺作品质量,加大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家庭群众文化和全民阅读行动,组织开展艺术培训活动。引导、鼓励、组织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各类馆展。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优秀文艺精品基层巡演、“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戏曲进农村(社区)”等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

          第六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生育政策的配套衔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的科学育儿能力。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到2025年,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组织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红十字会等开展养老照护、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老年供餐、定期巡访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平台、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服务。大力培养养老志愿者队伍,加快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积极探索“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计学分”、“时间银行”等做法,保护志愿者合法权益。

          促进医养结合发展。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设置专护区,优先保障政府供养对象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和老年残疾人集中养护需求。探索建立以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倡导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医养结合机构。推进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衔接的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机构)建设,加强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促进农村、社区的医养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支持家庭医生出诊为老年人服务。

          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持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制定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加快建设“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加快建设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积极发展智慧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

          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定期巡访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工作机制,积极防范和及时发现意外风险。推广“养老服务顾问”模式,发挥供需对接、服务引导等作用。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接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孤寡、残疾等特殊老年人委托,依法代为办理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等事务。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鼓励其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传播文化和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建立健全“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举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加快发展银发经济。

          第十章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大力推进法治榕城、平安榕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榕城建成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第一节 深化法治榕城建设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司法行政机关党的建设。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在全区司法行政机关落地落实,持续贯彻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首题必政治”常态化学习制度。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健全党组领导下的议事协调机制。强化区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司法所建设,打造统筹基层司法行政资源、靠近群众践行司法为民的综合实体平台。探索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智能化建设。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刑事执行体制机制工作。深化公证体制改革、律师制度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继续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完善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制度。统筹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指导监督。健全行政复议体制机制,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强化行政复议层级监督,推动行政应诉责任落实。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立法先行,配合市理顺行政立法体制及重要领域行政立法,做好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衔接工作,做好行政立法工作公众参与工作,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于民有用、有序推进。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和监督检查制度。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制定我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人民群众参与、促进和监督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工作;推动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发挥新型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深化政务协同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健全完善司法行政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快法治社会建设,重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落实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健全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和素质,拓展人民调解领域,健全完善诉调对接、访调对接、警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做好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帮扶工作。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建立健全法治交流与合作工作机制。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机制。加快谋划推进“八五”普法工作,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等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动把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普法”,营造全民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节 加快建设平安榕城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市区一体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时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优化统筹应急救援力量,推动应急处置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城乡社区动员机制。完善编制应急抢险救援和转移避险预案,确保预案层级分明、规定具体、科学规范。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桌面演练、“双盲”演练等跨区域、跨部门综合应急演练,检验和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性。大力推进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夯实工程防灾基础,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快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推进榕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加强粮食物资储备。全面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粮食品质,发展优质,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加强全区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实施科技兴粮兴储,完善现代储备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建设榕城区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推动储备粮集中储存。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推动制定粮食应急预案,切实增强政府储备粮油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做好军粮供应工作。建立完备的应急物资储备调度体系,做好高科技抢险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积极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风险研判分析,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苗头性风险、重大安全风险的监测防范,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推进食品、药品市场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施“互联网+监管”工作,健全综合协调和监管体制,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建立安全追溯体系。突出科技引领,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检测的科技能力,鼓励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和效率。加快完善行业主体信用信息记录,落实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疫苗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农产品安全供给制度,推进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营销、餐饮服务等环节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质量安全供给能力。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安全风险源头管理,持续推进七类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大型群众性活动、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建立安委会“双主任”管理制度,推行签订责任书,压实安全责任。持续推进各类行业领域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建立企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激励机制。加快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应急预案和演练工作。强化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管理和防控,规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加强事故警示教育。

          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深化“平安细胞”全覆盖创建,积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努力建设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平安榕城。积极实施“智慧新防控”计划,探索“雪亮工程”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水平。以“智慧新警务”为切入点,健全完善多警种合成侦查模式,建设治安视频监控、卡口、智感安防区和二标四实项目,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健全完善扫黑除恶、禁毒斗争长效常治机制,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积极创建全省维稳示范点,坚持领导干部包案化解信访案件常态化制度化,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稳定防护网,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街道为主体责任的信访工作体系,扎实推进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积极开展信访积案和重点信访案件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等活动,推动实现信访事项“控增减存”。

           增强消防救援能力。提高消防经费保障,将消防装备建设经费、尤其是消防车辆购置费用需纳入政府预算,逐步增加消防装备建设的经费投入。立足“全灾种、大应急”的实际需要,树立“前置化、全程化、全域化”的装备建设理念,把装备与作战应用、战术运用紧密结合,落实“十四五”期间消防车辆及装备购置计划,购置一辆18吨以上泡沫水罐消防车(泡沫︰水=3︰15)及配套装备、一辆举高喷射消防车(32米以上)、一辆多功能主战车,购置对讲机、15米金属拉梯、多功能担架、手提式强光照明灯、机动式排烟机、个人防护服装等装备。加快推进榕东消防站工程建设项目、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专业队伍建设,加强特勤消防站的人员和装备建设,依托特勤消防站建设“高低大化”和山岳、水域、地震等专业灭火救援队及抢险救援队。强化微型消防站的监管工作,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持底线思维,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厘清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制定城乡社区治理权责清单,实行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载体,丰富城乡社会协商形式,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和规范住宅小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监督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合理确定其功能、规模和事务范围。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探索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有效方式。

          深化基层治理体制综合改革。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抓好街道体制改革,明确街道职责清单,对街道的定位和职责进行“确权”。建立完善街道综合执法平台,整合资源向街道“赋能”,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下沉基层,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建立实体化综合执法中心,让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实现属地管理“全权、全时、全管、全责”。深化网格化探索经验,落实基层网格员履行“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 的职责,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网格吹哨、街道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强化各方协同、多元共治,组织业主委员会、行业协会商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社会事务,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城市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建立榕城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让数据多跑路,及时掌握情况、处置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新模式。健全矛盾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完善高效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围绕疫情防控、问题楼盘、违建整治、村居换届选举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推动设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第十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当好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典范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推动思想能力作风进入新时代,为全面当好“三个典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古城、产业强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编制实施的全过程。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规划实施更好体现时代特色、更好贯彻国家、省、市发展战略要求。

          第二节 加强党的建设

          推动省委、市委落实“两个维护”机制落地落细,进一步巩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应用,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举措、转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成果。压实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分析研判处置工作网络,完善阵地建设和管理制度,推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活动及反动宣传专项整治,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战,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护城河”和“防火墙”,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精准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形势,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强化权力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成果,大力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暨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聚焦解决黑恶势力背后“保护伞”基层微腐败和重点领域民生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全面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十二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实现发展蓝图

          充分发挥规划纲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本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加强与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保持一致,精简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家、省、市总体规划、重点规划、重大战略的对接,贯彻国家、省、市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进行衔接协调,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逐年逐项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圆满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工作绩效评价,并分解落实到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管理。

          强化政策统筹引导。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问题、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措施,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项目投资领域和区域布局,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104项,计划总投资1064.1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803.8亿元。

          专栏7 榕城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1.基础设施项目8项,总投资88.36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71.60亿元。

          2.能源保障项目4项,总投资3.33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33亿元。

          3.农林水利项目13项,总投资33.54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3.19亿元

          4.现代产业项目26项,总投资391.12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365.27亿元。

          5.社会事业项目3项,总投资18.66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4.03亿元。

          6.绿色发展项目8项,总投资57.01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44.71亿元。

          7.宜居城乡项目42项,总投资472.06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271.70亿元。

          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加快项目落地。建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长效监督机制,落实项目建设多项监管制度,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完善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评

          加强评估考核。做好对纳入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及时向区人大汇报规划实施情况。以年度计划及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重大问题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积极靠站公众评价。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相关阅读:

          一图读懂揭阳市榕城区365彩票官方下载手机_bt365体育投注官网_世界杯365体育关于印发揭阳市榕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相关附件: